相信我们都曾研读过《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初见蔡桓公,仅站立片刻便指出:“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十日后复见,言:“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再过十日,又言:“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最终,扁鹊叹道:“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这则故事揭示了疾病发展往往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的规律,正如炎性病变会发展为细胞病变,进而可能癌变,例如我们常见的肝炎、肝硬化到肝癌的演变过程。这一规律对现代医疗,尤其是AI建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日,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成功举办了《2024版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影像诊断专题学习班。本次学习班有幸邀请到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影像中心负责人廖宇光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惠亚医院放射科关天明教授等多位专家莅临指导。
本次学习班秉承“有形之类,大必取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的哲学思想,聚焦于Gd-EOB-DTPA(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在诊断直径小于1.0厘米的亚厘米肝癌(scHCC)中的重要作用,旨在探讨如何在更微小、更早期的阶段确诊肝癌。
大会开幕式由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学科带头人、人工智能工程中心副主任张世科副院长主持。他阐述了我国作为“肝癌大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并指出通过影像技术提高早期诊断率、指导治疗和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期间,多位专家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内容涵盖影像诊断、病理分析以及影像技术领域。张世科副院长详细解读了2024年版《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并着重介绍了在HCC影像学诊断中对scHCC诊断的重要更新。廖宇光教授则从强化方式、病理类型以及部分交叉表现等方面,为提高肝癌影像诊断的认识,尤其是识别不典型表现提供了宝贵经验。关天明教授则强调了多参数MRI在评估肝细胞癌癌前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并指出HGDN是恶性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提出了必要的筛查时间要求。
此外,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吴慧忠强调了早诊早治的原则,认为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功能检查科主任杨静则介绍了肝脏硬度测量作为评估肝纤维化的有效方法,并阐述了不同弹性成像技术所需使用的诊断阈值等研究成果。病理科负责人李美波从病理的角度为诊断直径小于1.0厘米的亚厘米肝癌(scHCC)提供了详细的诊断规范,放射科主管技师周远翔则给大家分享了肝脏EOB-MRI成像技术一些经验心得。
最后,张世科副院长对本次学术交流会进行了总结。他高度评价了Gd-EOB-DTPA增强MRI在诊断≤1cm亚厘米肝癌中的高检出率和诊断敏感性,并强调将这一技术普及到高危人群的检查和随访中,可以提高5年生存率至98.5%,为患者提供更长的生命周期。他呼吁广大高危人群要引起重视,积极面对,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同时,他也要求医疗工作者要秉持“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不放过任何细节,积累相关经验并与同行交流,为患者做出更经济、更精准的诊断,并将数据运用到AI中,为推动湾区高质量健康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通讯员 | 放射科 余谭兴
编 辑 | 郭金璇
审 核 | 吴慧忠
复 审 | 沈伟锋
终 审 | 梁洪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