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疹子,
干燥、脱屑,
皮肤瘙痒难忍,
容易复发,
反复受折磨,
人们常误以为是自己得了湿疹,
其实,这种情况可能是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AD,Atopic Dermatitis)又叫特应性湿疹,俗称“痒醒症”,呈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表现。常伴有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本人或家族中容易罹患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荨麻疹等;血清 清中IgE水平升高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我们老百姓所说的“湿疹”其中大部分是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不是传染病,不会传染给他人或者被他人传染,但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与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关系密切。父母亲等家庭成员有过敏性疾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变化、生活方式改变、不正确的洗浴、感染或过敏原刺激等。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特应性皮炎不能根治。特应性皮炎作为一种慢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疾病,生活中的一些致敏物质的刺激可能会诱发或加重皮炎, 导致反复发作。但是,通过医生的正确指导和合理治疗,大多数患者都能得到非常好的控制,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特应性皮炎控制不佳所带来的疾病负担是长期的,累积的,会影响患者一生。
研究显示,特应性皮炎患者一年内睡眠质量受到影响的平均天数为80天,约64%的人会因为疾病带来的瘙痒,疲劳,疼痛和心理问题而影响工作,学习,约38%的患者因疾病改变了其教育或职业轨迹。
大多数特应性皮炎患者还会存在其他2型炎症性疾病,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特应性皮炎严重程度越高,越可能发生上述疾病。
特应性皮炎诊断的“中国标准“共三条内容:
1, 病程>6个月的对称性湿疹;
2, 特应性个人史和/或家族史;
3, 血清总IgE升高和/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和/或过敏原阳性(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2级或2级以上阳性)。
如果您满足第1条,同时满足第2条或第3条就基本上可以自我诊断。
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最基本的特征是皮肤干燥,慢性湿疹样皮损和明显瘙痒。
皮损部位:躲在屈侧,手腕,脚踝和眼睑处出现苔藓样和擦伤状斑块,有些患者的皮损出现在躯干上部,肩部和头皮。也有可能只有慢性手部湿疹或瘙痒样病变。
皮损类型:常表现为局限性慢性苔藓样斑块,部分患者表现为干皮和丘疹,有时可呈急性,亚急性湿疹样或痒疹样改变,严重者可出现红皮病。
特应性皮炎常见治疗药物:
1 .外用药物
糖皮质激素:治疗特应性皮炎(AD)的一线药物,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皮损性质,部位及病情程度选择不同剂型和强度。
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推荐用于面颈部褶皱部位以及乳房,肛门外生殖器等部位控制炎症与瘙痒症状,或用于主动维持治疗减少复发。
2 .系统用药
口服抗组胺药:用于特应性皮炎(AD)瘙痒的辅助治疗,特别是对于伴有荨麻疹,过敏性鼻炎等过敏合并的患者,推荐使用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治疗,必要时可以加倍剂量治疗。
3.免疫抑制剂:适用于重度特应性皮炎(AD)常规疗法不易控制的患者,应用时必须注意适应症和禁忌症,并且应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常见的有环孢素A,甲氨蝶呤,硫唑嘌呤。
4 .生物制剂:度普利尤单抗注射液:它是白细胞介素4(IL-4)/13受体a链的全人单克隆抗体,对儿童青少年及成人中重度AD具有良好疗效,配合外用药物及保湿剂可用于长期维持治疗,目前国内已获批6个月及以上儿童和成人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治疗;能快速持续地改善特应性皮炎皮疹和瘙痒,绝大多数患者一两天内瘙痒减轻,一周内皮疹开始减轻。
作用机制:这是一种全人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IL-4/IL-13,抑制2型炎症反应而发挥作用Dupilumab是目前美国唯一被批准用于中到重度AD的免疫调节剂于2017年获批上市,被中国推荐为中,重度AD患者的一线系统治疗药物;2020年6月份中国上市,因良好的疗效被中国权威指南推荐用于长期维持治疗。
生物制剂治疗中重度AD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能够有效争取为AD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稳定病情,改善生活质量。
5.紫外线疗法
适用于中重度成人特应性皮炎患者慢性期,苔藓化皮损,控制瘙痒症状及维持治疗,优先选择安全优先的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和中大剂量UVA1治疗。
6.抗微生物治疗
当明显感染征象时,应短期系统或外用抗生素治疗,疗程一般1-2周。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使皮疹缓解,也应该按时复诊,并遵医嘱加减药量。对于中重度或易复发的特应性皮炎患者皮损控制后,应过渡到长期“主动维持治疗”,不可自行减药或停药,以免造成病情反复。
主动维持治疗,即在易复发的原有皮损区每周2次外用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或生物制剂治疗,能有效减少复发,延长复发间隔。此外,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要每天滋润皮肤,这样才能较好地保护皮肤屏障,降低皮肤敏感性,减少微生物和过敏原的入侵,从而减轻瘙痒和复发。
供稿 | 皮肤科 杨姗姗
审核 | 一审:杨姗姗,二审:梁洪浪
校对 | 一校:郭金璇,二校:梁洪浪